本站 2017-06-15 17:25:44
共享单车契合环保、利民理念,故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众的广泛欢迎。然而,企业只管投放不管回收的行为,同样使得共享单车垃圾成山,终将形成新的环保污染,令人头痛。共享单车是全社会的民生工程,也是一道环保新考题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、恶意损毁早已备受诟病,而损坏的共享单车堆积成垃圾山,则更让人触目惊心。
据报道,2016年,近20家品牌投放了约200万辆共享单车,而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极可能接近2000万辆。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,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,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。共享单车垃圾成山不过是30万吨废金属的部分折射而已。
一辆自行车由25个部件和150个零部件组成:坐垫、框架、车轮、链条、电子锁……进一步的,这些部件属于金属、橡胶、塑料……可全车最有回收价值的车架——钢铁或铝合金制品,被回收行业内人士吐槽价格比纸还低而不愿回收。
多家回收企业对于自行车的回收报价仅为每辆十几元甚至四五元。共享单车改变了出行方式,但堆积成山的报废单车却让人担忧。没有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,生产企业因为盈利会最先考虑制造而非回收。
在北京、上海等地,共享单车遭遇“人为的伤害”屡见不鲜。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,共享单车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社会。共享单车不仅倡导了一种健康、环保的生活方式,也便利了老百姓的出行,降低了公众的出行成本。惠民、利民的共享单车,却成为一些人的“眼中钉,肉中刺”,欲除之而后快。
“共享单车遭破坏”既损伤了他人的财物,也对老百姓的公共出行权益造成了损害。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,共享单车能够有效地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出行问题;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大城市,共享单车让许多人享受了有品质的出行。共享单车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,老百姓自然会“用脚投票”。
“共享单车遭破坏”层出不穷,生动地说明了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文明“慢了一拍”。少数爱占便宜的人将共享单车当成免费的公共产品,要么将其占为己有,要么对其进行竭泽而渔的使用,让其上演“公地的悲剧”。共享单车尽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,却并非纯粹的公共产品;它是“有主物”,而非“无主物”。
在网约车、共享单车等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,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猛烈的冲击。习惯了以往的盈利模式和利益格局,面对挑战和压力,一些黑车和摩的司机难以适应,将“板子”打在共享单车上;共享单车犹如一个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和破坏者,成为打破某些人饭碗的“罪魁祸首”。这些自认为“被共享单车搞得没饭吃”的人们,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借口,破坏共享单车的失范行为也就上演了。
那种认为共享单车挤占了市场份额、压缩了利益空间的想法,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固化的产物。对于商家来说,互联网经济既带来了压力和风险,也带来了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。如果商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,不可避免要遭遇市场的“滑铁卢”——不是共享单车抢了饭碗,而是陈旧观念、僵化思维建构的“文化枷锁”让一些人的饭碗越来越小甚至丢了饭碗。更何况,有些人的饭碗本来就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“泥巴饭碗”。
“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,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”,价值观念的错位,让一些人自我封闭、排斥竞争,将共享单车视为敌人。恶意损坏共享单车涉嫌犯罪,说到底是损人不利己的失范行为;“共享单车遭破坏”,要为轻率和糊涂付出代价。
仅仅一年时间,共享单车就成为随意丢弃、霸占道路、影响安全的垃圾,引发人们吐槽,着实与最初的节能环保初衷南辕北辙。
共享单车具备“扫码骑走”,任意停放的特点,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,若管理不当,监管缺位,过于方便以至于使用随便,没有节制,将导致泛滥成灾。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吸引风投融资,大量无序投放占用社会资源,且只管投放不管回收,共享单车垃圾成山终将形成新的环保污染,令人头痛。
“谁污染谁治理”,共享单车企业要改变以往那种恣意投放的无序状态,承担起环保、节能的社会责任,在投放之初就应该计划好破损、淘汰共享单车的“归路”。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,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,让生产者、运营商为自己的产品负责,而非顾头不顾尾,眼中只有市场与利润,将社会责任抛在脑后。要整合共享单车资源,引导运营企业合理有序投放车辆,查处违规企业,建立企业和用户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,力求改变以往那种信马由缰的散乱状态。
共享单车是全社会的民生工程,也是一道环保新考题。如果说共享单车绿色上路是现代城市靓丽的风景线,让共享单车合理回收、再生利用才完成了善始善终的良性循环。如何让共享单车垃圾成山的痛点成为节能环保治理的新节点,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管理智慧与共享单车企业的责任担当。
下一篇:匪夷所思!竟然从国外买垃圾?